close

  ■ 一家之言
  之所以“捨近求遠”地尋求交易所版ABS,除去看中交易所有更高的流動性,是否還因為厭倦了“雙審核”而導致的發行低效率和市場寡淡?這個問題,恐怕更值得監管部門思考。
  6月1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分別公告,平安銀行1號小額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CLO)將登陸上證所。但就在次日,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ABS)首次登陸交易所市場的前夜,央行突然以“為做好創新試點,需再向相關主管部門完善下備案程序”的理由,“緊急暫停”了此次發行。
  雖說央行此番算是“突然出手”,但目前的境況卻也在不少市場人士的意料之中。平安銀行此單產品,並未選擇信貸資產證券化慣常發行的銀行間市場,而取道交易所市場,同時還由銀監會實際控制的中債登和證監會管轄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供登記、托管、結算等後臺服務及交易功能,其利用現有制度中的模糊區間實現流程創新的意圖昭然若揭。
  可是,在平安銀行大膽的創新嘗試之中,卻至少有兩點實實在在地觸碰到央行的監管紅線,其一便是此單資產證券化產品雖是放在上交所交易,但此單產品的投資者卻可以通過上交所,直接在中債登開戶併進行相關交易,同時所開戶頭也繞開了現有的甲乙丙類戶劃分體系,而是歸入了中債登特別設置的“專用分組”類別。如此一來,則將去年債市整頓過程中,央行暫停乙類丙類戶開戶等嚴苛舉措直接架空。
  在去年的債市掃黑過程中,乙類戶丙類戶淪為弊案高發重災區的原因之一,正是對開戶主體的限制較為寬鬆。而在上述整頓措施出台後,包括公募基金及私募機構在內的大量市場主體,同樣對乙類戶的開戶可謂翹首以盼。
  如今陡然出現了“專用分組”這一新類別,同時對“專用分組”又缺乏更多細化規定,則極易引發市場主體蜂擁採取措施,以此繞道,造成監管套利乃至違規行為。
  其二,則是平安銀行此單資產證券化產品,直至上交所和中債登發出公告之時,都並未與央行進行有效溝通,這也直接迴避了信貸資產證券化由銀監會和央行“雙審核”的固有機制。
  如此做法,出發點固然是為了提高審批效率,但於央行而言,則顯然有逃避監管約束的嫌疑。雙方矛盾的核心,則在於對《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業務管理辦法》所留有模糊區間的迥異解讀。
  簡言之,在以程序正義為基礎的資本市場上,銀監會和平安銀行是循著“法無禁止即可為”的思路,意圖對交易所版信貸資產證券化這一創新業務的運行潛規則進行構建,而央行則試圖以“法無許可即禁止”進行強力反制,進而把握相關業務的監管主導權。
  可以預見的是,平安銀行此單資產證券化雖被暫停,但在完成“補充備案”後,很快將予以放行。然而,央行以“寒蟬效應”對市場潛規則導向的掌控,也順利達成。未來更多信貸資產證券化創新,可能更難於突破“雙審核”的慣性約束。
  央行固然可以強調,在資產證券化領域,銀行間市場的投資者構成及市場環境,遠好於交易所市場。但平安銀行等市場機構何嘗認識不到這一點。之所以“捨近求遠”地尋求交易所版ABS,除去看中交易所有更高的流動性,是否還因為厭倦了“雙審核”而導致的發行低效率和市場寡淡?這個問題,恐怕更值得監管部門思考。
  □華化成(財經評論人)  (原標題:交易所版ABS背後的“雙審核”角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d01bdsio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